那曲虫草为何能冠以神圣的“布达拉宫”之名?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天下虫草出西藏,西藏虫草在那曲”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那曲是最早发现虫草的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象雄政权时期。当时部落人群常常挖掘一种形状类似于“蚕虫”但身上又长有草的东西食用来强健体魄,这种类似“蚕虫”的生物就是现在所说的冬虫夏草。公元7世纪前后,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那曲的冬虫夏草开始进入西藏统治者的视野。

相传,文成公主入藏后,因远离中原水土不服、加之高原反应剧烈,而终日咳嗽不止、四肢无力。松赞干布为此心急如焚,遍招藏域名医为公主诊治,甚至求助于唐王朝派御医入藏,但都收效甚微。就在君臣都束手无策之际,一位来自藏北的藏医进献一味产自那曲、唤曰“冰蚕”的珍惜药材,方使得文成公主转危为安。此后,那曲便被西藏统治者划定为专属虫草采摘区,普通百姓难以触及,更无权食用。而在西藏觐奉给中原帝王的贡品中,从此便多了一项那曲虫草。

那曲的冬虫夏草体态饱满、色泽均一、透明油亮、口感纯正,具备极高的食、药用价值。古代中医记载,它集阴阳、具五行,专补命门,治诸虚百损、久不愈症。品质的上乘,功效的独特,产量的稀缺,那曲虫草即便身入皇家,也仅有少数人才得享用,以至于古代帝王也感叹它“世外之物,自得天成”的本性。

鉴于虫草的稀缺和珍贵,西藏的统治者会于每年的六月委派布达拉宫司理采摘师赴那曲进行采摘。这是一场人类与时间和自然条件的竞赛:追逐日照角度、测量雨雪水刻度,精密择取顶级虫草的生长方位(东经91°12′-93°02′、北纬30°31′-31°55′的向阳背风草甸)……当清晨第一线曙光投射而下,布达拉宫的采摘师们便开始了同雪线的竞逐。几米的海拔差距,向阳或向阴的草甸,日照时间的长短,风向的变化,甚至积雪消融的速度,都会影响到虫草出土的时机。熟谙雪山习性的布达拉宫采摘师,唯以速度和经验参与竞逐,跑在积雪消融之前,抢在晨曦与日落的临界点,在虫草集聚灵气、萌动苏醒的微妙时区,将其完整采摘。

与其说是采摘,不如说是顶礼膜拜。采摘前,布达拉宫的采摘师要焚香诵经,感谢上苍恩赐这一精灵物种的同时,祈求产量的丰足、品相的上乘。采摘过程中,采摘师更是以一种五体投地的姿势,匍匐在草甸中,仔细的搜寻眼前的每一寸草丛。采摘时,必须在距离草头一寸左右的地方入手--太近或太远都容易挖断虫体。待虫草完整出土后,则将其小心翼翼的收入贴身写满经文的黄色布袋中,而后再继续匍匐向下一处虫草的藏身地……就这样年复一年,世代相传的布达拉宫采摘师以这种虔诚的方式,重复着那曲雪山上古老的命题。

艰辛的采摘后,是复杂的拣选。不是每一条那曲虫草都有资格入选“布达拉宫”,唯有采自第一周、子座最短的那曲“头草”,方有机会入围“布达拉宫”虫草原草。进而是色泽拣选,其色必须棕黄且色泽均一。体貌拣选,头草必须饱满天成、透体油亮;且虫体似蚕、粗细均匀,虫体须有腹足8对;子座完整无断裂,细长呈圆柱形,上有纵行的黑色细纹。味感拣选,近鼻时必须带有浓郁的酥油香味……

拣选完毕是阴干。每一根入围的“布达拉宫”头草原草须单独码放在一处处干燥背光的房间内,一点点晾干,待全部“布达拉宫”头草原草彻底阴干后,再小心翼翼的用黄绫布包好,放入特制的木匣内保存,以备跋涉运输。

当这些千挑万选自那曲的“布达拉宫”头草原草到达拉萨后,须经过活佛的开光加持,才会最终演变为“布达拉宫”冬虫夏草、有缘供奉活佛和贵族。

由于那曲虫草仅供居住在布达拉宫的统治者们独享,因此它也被世人冠以“布达拉宫冬虫夏草”的称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那曲虫草的神奇功效不断被发现和证实。现代生物科学研究认为:它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系统功能、预防与直接抗肿瘤功能、抗疲劳功能、抗自由基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呼吸系统功能、调节肝脏功能、调节肾脏功能、调节造血功能、调节心脏功能等十大显著功效,是一个天然的化合物宝库。


标签:虫草 那曲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