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中的冬虫夏草

西方对冬虫夏草的认识,要追溯到1736年,法国传教士、《中华帝国志》的作者杜赫德(Du Halde)首次记载了来自中国西北的这种植物,他把它叫作“夏草冬虫”。

1843年,英国的植物病理学家迈尔斯·约瑟·伯克利(Miles Joseph Berkeley)首次对冬虫夏草做了科学的描述,并将它命名为中国虫草(Sphaeri Sinesis Berkeley)。1878年,意大利的植物学家、真菌学家皮尔·安德烈·萨卡度(Pier Andrea Saccardo)将Sphaeri属并入虫草属Cordyceps,此后,冬虫夏草的学名便被正式定为Cordyceps sinessis(Berk.)Sacc.,其词源来自拉丁文,sinessis就是“来自中国”的意思。

而在中国,根据现有的记载,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最晚在唐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公元710年,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入蕃和亲,随公主入蕃带去的医书《月王药诊》被翻译为藏文,并编入了藏医药内容,成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学著作(该书成书经过存争议)。《月王药诊》中记载冬虫夏草用于治疗肺部疾病,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冬虫夏草药用价值的记载(关于此内容也有争议。还有一说为,虽然藏医对冬虫夏草的认识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但现存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5世纪藏医的记录中)。

人们相信,冬虫夏草随着茶马互市而更多地进入中原,从而被中医逐步认识。以中医阴阳学说解释,冬虫夏草恐怕再完美不过。这在清医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段精辟的描述:“物之变化,必由阴阳相辅而成,阴静阳动,至理也。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谓一阴一阳,互为其根。如无情化有情,乃阴乘阳气,有情化无情,乃阳乘阴气。故皆一变而不返本形--夏草冬虫,乃感阴阳二气而生,夏至一阴生,故静而为草,冬至一阳生,故动而为虫。辗转循运,非若腐草为萤、陈麦化蝶、感湿热之气者可比。”


标签:冬虫夏草 文献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