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的生态环境研究

冬虫夏草(拉丁学名:Cordycepssinensis),又名中华虫草,简称虫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它是由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它主要产海拔3500以上的高原雪山草甸。它的具体生态环境又是如何的呢?

与经纬度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冬虫夏草最南分布在N25°5'、E99°4'之间;最北分布在N38°9'、E102°0'之间;最西在N29°3′,E89°2'之间;最东分布在N32°1'、E104°4'之间。冬虫夏草分布中心是青藏高原那曲、玉树、昌都等地区。在青藏高原北部冬虫夏草分布下限海拔约2600m,南部约3800m;分布上限为5200m;最佳分布海拔在4200m-4700m之间。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冬虫夏草分布出现两极分化,个体大的往高海拔4600m以上分布;个体小,质量差的往低海拔3600m以下分布,部分种群已经分布到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带中。

冬虫夏草的分布特性多依随其寄主--蝙蝠蛾昆虫的分布规律而变化;而蝠蛾昆虫分布规律又直接受到取食植物、地型、地貌、海拔、气候、土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与大气温度的关系

冬虫夏草分布集中的高寒草甸地带(即海拔4000m-4700m地带),这里常年无夏。该地带由于海拔高、日照长、紫外线辐射强,再加上冬虫夏草和寄主昆虫分布地块多在向阳、疏水性好的分水岭两侧,所以造成气温变化幅度极大。在冬虫夏草和寄主蝠蛾昆虫生长的海拔内,1月份月均温在-3.1℃~-15.2℃之间,春末初夏冬虫夏草长出地面时(4月份~5月份),该层平均气温也在-0.5℃~-2.4℃之间。

与降水量和日照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内,偏南地区年降水量是1300mm-1600mm之间,在偏北地区一般在600mm-1300mm之间,相对湿度68%-80%;7月-9月可达90%。冬虫夏草菌的子囊孢子萌发期需要湿度85%以上,而其他生长时期与寄主昆虫最适湿度相同,在70%-85%之间。冬虫夏草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6%-48%之间,当低于30%时,冬虫夏草则生长明显缓慢;当土壤水分低于20%时,冬虫夏草则开始萎缩;低于10%时冬虫夏草则子座干枯。当土壤含水量饱和时,冬虫夏草的菌核部分(虫体部分)很快发黑腐烂。

冬虫夏草的生长与光照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大部分都喜好生活在光照长的坡脊和两侧的半坡中,特别是子实体有较强的趋光性,大部分都朝阳光照射多的方向弯曲生长。光照多时,子实体就长得快,反之则慢,若把一出地面的子实体严格遮盖住光,则子实体一直白化,不会长出子囊孢子,慢慢腐烂。在高寒草甸中,年日照时数多在1380h~2850h之间。而且,高寒草甸中的较强紫外线对冬虫夏草的子囊孢子成熟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土壤的关系

冬虫夏草分布的土壤类型有:高寒草甸黑褐壤土、暗棕壤土、高山棕壤土、高山寒漠土、草原黑壤土等几个类型;最主要分布在高寒草甸黑褐壤土中。高寒草甸土呈黑褐色,微团聚体间的联结比较疏松,有孔隙性,透水好,形状不规则,属粒状结构体。土壤含水多为30%-50%,腐植质厚约10cm-30cm,有机质含量一般达8%-25%。在缓坡、平地和低凹地土质较深,土表层草本根系密集,坚实而富有弹性,具有保护土壤不受侵蚀的作用;在陡坡和山脊上则植被较稀疏,有未被风化的冰碛砾石镶嵌在其中。

从冬虫夏草的生态环境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人工培植冬虫夏草的难度确实太大了,虽然国内外人工栽培冬虫夏草的研究工作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但是在完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虫草菌感染寄主幼虫,使之产生与天然虫草相同子实体的研究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准确的说,人工栽培在很长在一段时期内将无法实现。


标签:冬虫夏草 生态 研究 环境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