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可用于农业生物防治

中国林蛙可用于农业生物防治,在农田菜园套养林蛙,让林蛙捕食农业害虫,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从而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林蛙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目前,我国农民为提高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基本都是使用大量农药灭虫,采取有虫就用药的单一防治方法。虽然有的农产品经处理后无农药有害残留成份,事实上大量农产品均含一定剂量农药残留成份,人类食用后,日久必会危害健康。并且过多使用农药治虫,日久也必使土壤板结及地下水质恶化,不利我国农业生态、绿色、环保持续良性化之发展。另外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创效定位单一,设施投入较高,循环效益不明显,土地利用和回报率不高,独有生态农业项目不突出,均为无特色常规生态农业项目。

套养中国林蛙的优势

采取在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下套养中国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因中国林蛙是各种害虫天敌,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能有效减少农产品虫害发生,除发生菌类病需少量用药外,再无需采用农药灭虫,而且体现的是科学无成本绿色灭虫,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

2、因中国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下套养中国林蛙,在雨水和光合作用下,林蛙排泄物所含有机物质会渗入土壤被农产品根系吸收,减少所投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

3、因人工种植的各种农产品多数场地较平整,株距整齐,作物叶片落差对接林蛙习性。在对林蛙栖息地保湿时,又自然对林蛙栖息地植被作物进行了有效保湿,一举两得,一投多效,一地多利;

4、因农副产品作物叶片饱满,尤其是蔬菜、瓜果叶片水份含量较足,叶体凉温适中,并透氧分子较高。所以,中国林蛙在农作物下栖息生长,能使中国林蛙在陆地栖息过程中基本都处在地气较高、荫湿的环境,并更多的时间接触到湿气较多的农作物叶片,自然对接了林蛙靠皮肤吸收水份的习性和林蛙所需理想的立地生态条件;

5、因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株距较近,并叶片离地表层距适中,叶层少达十余层,多达几十层,叶片相互上下搭连,叶密度较高,自然为林蛙创造了理想遮晒防暑条件并又对接了林蛙多种习性;

6、因各种昆虫喜落在农作物叶片上,尤其在雨时、高温、风天之时明显。这就自然使昆虫与林蛙共聚一室,使林蛙近距离就能捕食到饵料(昆虫),减少了林蛙在食饵过程中体能的消耗,加快林蛙育肥缩短成品期;

7、在农副产品作物下套养中国林蛙,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产增收。

套养中国林蛙

套养中国林蛙的效益

中国林蛙是害虫的天敌,俗称农林卫士,并又是极具珍稀高营养大补品和名贵药材,俗称“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市场需求稳定。在我国农业大产业中采取互补共生套养农林卫士——中国林蛙,将会产生如下巨大效益:

1、改变中国林蛙市场几十年求大于供局面和中国林蛙市场价格多年昂贵之现状(每斤潮油价具不同等级已达2000元-5000元,无潮优质净油颗粒每斤6万元左右);改变我国中国林蛙(鲜活品)99.9%市场空白,使我国广大消费者都食得起中国林蛙这种珍稀保健养生极品,有利身体健康。

2、改变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使我国农业在发展中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对环境的污染(农药需求量减少,生产企业也就减少,土地和地下水资源污染程度也就会减轻,也就减少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大污染源)。科学性的采用绿色无成本持久灭虫,提高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减少广大农民种植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成本,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利用率,增收富民。

3、据不同南北温差、不同互补农作物种类、不同地况及所采取的不同技术模式、不同放养雌蛙或雌雄混养量等,按每亩投放雌性林蛙量3000只-30000只,按每只雌蛙最低保守市场价10元,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3万元-30万元。

4、为投资者产业实现新型循环“现代农业”、“低碳农业”、“高效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健康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无公害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对促进地域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健康新型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下套养中国林蛙,使中国林蛙自然代替了人工和农药,无成本自然的消灭害虫,净化环境,并使农副产品无农药残留成份,提高纯绿色食品品质和提高附加值,同时又代替人工无成本的为农作物施肥。农作物做为载体又代替人工无成本为林蛙提供了丰富诱饵源,同时又代替人工无成本为林蛙创造所需立地生态条件,充分体现了新型高效农业特色循环立体生态产业的技术创新。通过植物与动物有机互补共生式发展,有效降低动物与植物两种物种育成成本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回报率。


标签:林蛙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