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行业乱象亟需行业监管

作为名贵中药材的冬虫夏草近年来颇受市场的追捧,因为资源稀缺而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引发了不良企业和商家为了利益违法、违规的现象。近日,央视焦点访谈对此进行了集中曝光。

概念混淆,故意误导

专家指出,冬虫夏草是虫草的一种,但绝不是每一种虫草都是冬虫夏草,被古籍记载的名贵中药材只有冬虫夏草一种。

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魏江春院士介绍:“冬虫夏草菌在自然界只能在寒带高山生长,别的地方不能长,冬虫夏草可以人工繁殖人工培育,但是到现在为止还处在实验室的实验阶段。”也就是说,冬虫夏草目前只有天然野生的。

随着冬虫夏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再加上资源稀缺,近年来冬虫夏草的价格持续走高,不良企业和商家打起了歪主意,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借用冬虫夏草之名的衍生品和以其他虫草冒充冬虫夏草的产品。

偷梁换柱,以假乱真

天然冬虫夏草效果好、价格贵,却不能人工培植。面对市场需求,专家介绍,只有它的菌种可以培养成菌丝体,从天然的冬虫夏草分离出来的菌种,经过人工方式、工厂化生产的方法培养出来。非天然的冬虫夏草菌丝体其成本比天然冬虫夏草自然也会便宜许多。

据调查,市面上“虫草菌丝体”、“虫草头孢菌粉”、“虫草菌丝体胶囊”等产品不胜枚举,其菌种却并非冬虫夏草菌,跟冬虫夏草也并没有联系。无非是拿其它虫草来代替冬虫夏草偷梁换柱,然而更多带有“冬虫夏草”字样的产品也并非货真价实。直接把“蝙蝠蛾拟青霉”当“冬虫夏草菌”叫卖,把“镰刀菌”作为原料标成“蝙蝠蛾拟青霉”却打着“冬虫夏草”招牌……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现象比比皆是。

亟需与时俱进的行业监管

混淆概念、偷梁换柱,以假乱真……众多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关系到诚信经营的企业健康发展,更是影响整个冬虫夏草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然而相关部门却并没能严格把关,据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报道,几种打着冬虫夏草旗号的产品根本不含任何冬虫夏草成分,却在药监局的审批备案名单里,属于获准产品,拥有保健品准字号,俗称“蓝帽”。无论何种缘由,这样的监管无疑是滞后的。

有业内人士呼吁:消除乱象,要从根源抓起。只有监管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冬虫夏草行业才能得以规范,消费者的权益也才能得到彻底保障。


标签:冬虫夏草 行业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